贵州酒文化博物馆
贵州酒文化博物馆馆舍为砖混结构楼房,建于60年代中期,1990年初划归酒文化博物馆。占地面积为280平方米,建筑面积770平方米。
贵州酒文化博物馆
博物馆成立以来,该馆抓住各种机遇开展业务活动。1990年9月在北京参加"首届中华酒文化博览会"和第三届酒文化学术讨论会,有两篇论文荣获三等奖;1991年中秋遵义举办"贵州酒文化活动日",为酒厂打开市场提供机会,反映良好;同年10目在北京参加"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",获组委会颂发的"展览奖";!992年9月在遵义为"首届中国贵州酒文化节"举办"贵州酒文化知识大奖赛和名酒品尝比赛",受到到会广大群众和组委会的好评。
遵义酿酒历史悠久,内涵深厚,内容丰富,名酒众多,世界闻名,且有大量出土文物表明,遵义具有悠久的酒文化。
遵义地区出土的大量酒器酒具文物及饮酒的画像时刻,见证了遵义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历史。如仁怀市城东出土商代酒具大口陶尊 、、,是我省历史上最早的酒具 。务川、道真等地汉墓出土精美的青铜酒具蒜头壶、提梁壶,遵义鸭溪汉墓出土青铜提梁壶、遵义新舟宋墓、杨粲墓等出土梅瓶、桐梓县夜郎坝宋墓出土《夫妻对饮图》时刻、习水县大合水《侍饮图》,明清酒具不胜枚举。
明末至民国初:茅台“回沙”工艺形成酿酒业普遍认为,蒸馏酒的产生,是酿酒史上划时代的科技进步,它将酒文化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。
但是,遵义蒸馏酒究竟产生于何时,目前并无定论。胡云燕研究认为,贵州蒸馏酒产生的时期应该在元末明初。
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酿酒经验的不断总结、积累,明末清初,仁怀茅台镇酒出现了在烤过酒的糟子里再加入新的原料——高粱,俗称“沙”,再进行发酵,烤酒的“糙沙”工艺,茅台酒 “回沙”工艺初具雏形。
到清康熙时,茅台酒工艺日臻完善,茅台春、茅台烧春、茅台烧酒名闻周边,清道光时被遵义大儒郑珍赞誉为“酒冠黔人国”。民初,“两次投料,八次发酵七次取酒”的茅台酒独特的“回沙”工艺基本形成。
1965年:茅台酒香型定型解放后,自1951年起,各县恢复或建立了酿酒厂,对旧酒坊进行了工业化改造,遵义酿酒进入了工业时代。从解放后至八十年代,贵州酒业最大的事,莫过于茅台酒香型的最终定型。
1964年,被誉为“勾兑大王”的李兴发带领勾兑小组,经过数千次的品尝,对标准酒样及不同年龄,不同轮次的酒样进行全面分析,终于发现了茅台酒的3个典型酒体:酱香体、窖底体、醇甜体。进而又摸索出了一整套勾兑规律。依此比例勾出的酒,李兴发命名为酱香型酒。1965年保定会议肯定了这一成果,正式将茅台酒定为酱香型白酒。
1986年:贵州名酒近半产自遵义悠久的酿造历史,造就了众多的民间酒品。解放后,工业化改造后的遵义酒业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,名酒荟萃,茅台酒、董酒两个国家级名酒,习酒、珍酒、湄窖三个国家级优质酒。“全国五个香型白酒我市有三个,即酱香型、其它香型,浓香型,且茅台酒、董酒还分别是酱香型、其它香型白酒的龙头酒。”
1986年12月贵州第四届名酒评选大会时,遵义市(原遵义地区)有23种酒被评为“贵州名酒”(共48种)。“遵义白酒占了近一半。”
博物馆的固定展览。
第一部分为《贵州酿酒史》系统展示自然酒-人工榨酒-蒸馏酒产生与发展的历史。重点介绍贵州茅台酒"回沙工艺"、董酒"串香工艺"的形成时间、工艺特点和技术进步的历史;
第二部分为《贵州酒礼酒俗》,展示贵州汉、苗、彝、水、布衣、仡佬等民族的酿酒饮洒习惯;
第三部分为《贵州名洒》,集各种名酒50余科、系列产品1000余种,显示贵州酒在全国乃至世界酒林中的重要地位。同时从知识性角度介绍中国白酒的五个分类香型、贵州名酒生产分布情况和酒质特点。作为博物馆常年交替开放的专题展览,有《贵州酒文化现代书画展》、《贵州名酒获奖奖品展》、《贵州酒文化文献资料展》等。